原小茅山垃圾場將變身城市大公園 年內完工揚州市民可來逛逛
記憶中的小茅山,一片荒涼、垃圾遍野,臭氣熏天,但最近不少市民發現,原小茅山垃圾填埋場正變得越來越漂亮。昨記者探訪發現,這里正在進行一場“變身”,小茅山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工程將把這里打造成市民休閑公園。年內這里將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市民可以來這里逛逛。
原小茅山垃圾場
將成城市大公園
小茅山垃圾填埋場,想必不少老揚州都聽說過,這里曾是市民生活垃圾集中“消化點”,如今這里正潛移默化地發生著變化。昨記者在瘦西湖路與堡城路交叉口東側看到,在一排建筑圍擋內,小茅山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工程正在緊鑼密鼓施工中。
小茅山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工程位于揚州市城北片區,南至規劃道路,北至肖莊路,東至玉人路,西至瘦西湖路。記者在現場看到,原雜亂不堪的垃圾填埋場已經清理完畢,整理出的新廣場上種上了各式花木植被。再往里走,幾棟偌大的鋼架構公共建筑也在吊裝當中。施工人員向記者介紹,今年年內,小茅山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工程大體完工,初步亮相。
據悉,這里除了被種上植被,建造廣場外,還將配備體育設施,打造一個體育健身公園。此外,該區域一個名叫“花都匯”園藝體驗中心也在建設中。相關人士透露,今后原花鳥苗木市場有望搬遷至此。
內有景觀樹2.2萬株,還將建花卉市場
記者從相關資料上了解到,小茅山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工程特別注重綠色生態的打造,這里將種植綠化約10.3萬平方米,景觀樹2.2萬株,主要為香樟、雪松、白玉蘭等。在道路入口記者看到,不少大型喬木植被已種栽種成功,成排成行亮出了相。
此外,這里還將打造一個2.7萬平方米的花卉市場。同時,還有灘涂濕地4.15萬平方米,完成對泥漿池的前期治理,產生初步景觀生態效益;內部道路約2.4萬平方米,鋪裝廣場約8200平方米,公共建筑及其他建筑面積約1792平方米。
記者還了解到,在生態修復工程北側將規劃建設梅嶺小學北校區,史可法北路將從小茅山延伸至此,阻礙交通許久的“斷頭路”有望打通。
生態修復后,對周邊環境影響極低
原來的垃圾遍地的小茅山填埋場,生態修復后對周邊環境還有“后遺癥”嗎?記者昨咨詢了相關專家,據介紹,現在好氧技術是目前世界上修復垃圾填埋場生態最先進的技術手段,一般填埋場生態修復后,對環境影響都極低。
據了解,該區域產生的生活污水經化糞池處理后排至市政污水污水管網,對地表水影響較小。同時,還會合理布置垃圾收集桶的位置,每日至少一次對垃圾收集桶內垃圾實施清理、消毒和除臭,垃圾收集后由環衛部門定期清運。
此外,該區域產生的廢氣對大氣環境影響較;生活垃圾則委托環衛部門集中處理即可,由環衛部門專門人員統一清運。
揚州填埋場變遷史
二十世紀80年代,市區生活垃圾處理主要采用衛生填埋法。采用分層作業,將生活垃圾推平、消殺、壓實、覆土、再壓實,每傾倒2米厚的垃圾,覆蓋30厘米的土,將衛生填埋過程中的垃圾滲出液,通過盲溝集中引流至截水池,沉淀后再抽排至市污水處理廠。
原小茅山垃圾填埋場建于1990年,1999年在此場地建設揚州多元化垃圾處理廠并完成簡易封場,至今已停用近16年。
1991年,市環境衛生管理處與東風磚瓦廠聯合研制用垃圾灰與黏土混合燒制普通磚。1995年,每年制磚消耗垃圾3萬余噸,制磚30余萬塊。
1999年,引進美國利用城市生活垃圾從事有機肥生產技術,新建一座多元化垃圾處理廠,通過將生活垃圾除臭、減量、分揀、堆肥、焚燒、制肥等工序,使生活垃圾變廢為寶,資源再生。
2002年,我市規劃建設一座容量200萬立方米、使用周期10年的趙莊垃圾衛生填埋場,該垃圾處理場以機械作業為主,采取企業化運作方法,日均處理生活垃圾500噸。2014年趙莊又啟動了增容工程,改造后填埋庫容量增加量為44萬方,可增加使用年限8年左右。